為深入實施中國科協“百千萬”服務區域發展行動,切實提高創新驅動助力工程服務地方發展實效,發揮試點單位在促進科技經濟融合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梳理總結2019年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經驗,科學精準謀劃2020年工作思路,2019年10月以來,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按照“問需于地方、問計于學會”的工作思路,開展一系列實地調研、工作研討和座談交流,印發《關于征集2020年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范項目實施建議的函》,廣泛調研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在服務科技經濟融合方面的經驗做法和意見建議,發現了一批典型案例和做法。
為提早謀劃2020年中國科協年會服務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發展主題和方案,深入挖掘和聚焦地方重點產業發展需求,11月8日,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和山東省科協在濟南市召開全國學會服務山東創新驅動發展工程專題會議,邀請全國學會代表與山東省16個地市科協有關負責同志就各地市經驗做法及重點產業發展需求進行深入交流對接。會后,山東省科協組織各地市科協認真梳理明確地方發展重點需求,凝練工作經驗做法和亮點案例,發現泰安市科協圍繞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形成了“每對接一個高層學會、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至少落地一個實體化服務平臺、提升一個產業發展水平”的“四個一”工作法,走出了一條科協組織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的新路子,取得了積極實效,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并面向全省科協系統印發《關于學習推廣泰安市“四個一”工作法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經驗的通知》?,F將相關經驗做法摘編如下,供各單位參考借鑒。
為落實好十九大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高質量發展,泰安市科協堅持向改革要動力,發揮科協系統與高層學會聯系緊密的優勢,創新“四個一”工作法,即“每對接一個高層學會、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至少落地一個實體化服務平臺、提升一個產業發展水平”,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先后對接了30家國家級學會,與10家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先后引進高端人才36名,建立實體化平臺25個,顯著提升了紡織、化工、新材料、醫養健康、智能制造等產業發展水平。具體做法是:
一
以需求為導向,精準對接一批高層學會
圍繞泰安市新舊動能轉換以及重點發展的“十強產業”的需求,采取三項措施,完善學會助力地方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機制。一是緊盯產業發展,建立地方需求庫。針對泰安主導產業情況,以行業重點企業為突破口,精心梳理企業個性需求和共性需求,建立人才、技術、項目需求庫。二是緊盯學會資源,建立學會信息庫。從示范學會入手,建立包括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專委會主任以及所在領域、研究成果等在內的學會資源庫。三是緊盯資源對接,主動牽線搭橋。把企業的需求和科技的供給緊密結合起來,帶著需求、帶著問題、帶著誠意主動上門,與國家級學會、省級學會對接,力求建立合作關系。
二
以會為“媒”,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
積極與國家級、省級學會合作,與泰安有關單位,聯合舉辦高層次學術會議或產學研合作會議,將其作為集中對接、聯系、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有效載體和重要途徑。一是聯辦重點學術會。圍繞產業特點,爭取各類學術年會、研討會在泰安召開,特別是把地方元素、企業需求融入會議的全過程,會前征集技術需求、會中組織專家與企業對接(到企業實地考察)、會后專人盯住重點項目靠上服務,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二是策劃重點專題會。每年精心挑選一批重點產業為課題,主動策劃專題會議,邀請學會專家現場指導。三是建立多類型服務站。堅持注重實效、不拘形式,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級省級學會服務站,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兩年來,先后在泰安召開了國際卵菌分子大會、中國工業水處理大會等國際國內高端專題學術會議,全國交通運輸復合材料科技工作會議、泰山論灸等永久落戶泰安。柔性引進一批知名院士、專家到泰安建站服務,形成了國家級學會服務主導產業的良好局面。
三
以項目為載體,落地一批創新創業平臺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人才是根本,平臺是關鍵。泰安市科協依托學會的人才智力優勢和項目優勢,精選本地依托單位,緊密結合產業建平臺、建好平臺聚人才、力促人才在平臺中創新創業,創新成果在當地孵化,創新平臺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一批實體化創新創業平臺在泰安建成。一是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經市科協牽線搭橋,促成中國復合材料學會、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市政府聯合成立了泰安中研復合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現有9個項目入駐孵化,落地投產1個,該院建設被納入泰安市“十三五”規劃,榮獲泰安市人才“金十條”首批獎勵資金,成為引領復合材料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天津化工設計研究院、海軍工程大學、山東大禹水處理有限公司聯合建立智慧水務研究院,打造高層次智慧水務平臺。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圍繞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市科協積極爭取建立中國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泰安分中心,吸納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國家級學會、中國科協科技信息推廣三大資源,成為泰安區域信息源最廣、內容最詳實、信息量最大的科技成果推廣平臺;建立了國家紡織工業(泰安)檢測中心這個長江以北唯一的國家級紡織品檢測平臺,等等。這些落地的平臺,成為“雙招雙引”的重要載體,調動了縣市區黨委政府的積極性,如岱岳區在資金、政策、場地等方面為落地平臺提供了支持。三是搭建企業科技創新平臺。持續推進中國科協企業科技信息推廣項目,市科協和6個縣市區及高新區都建立了服務站,全市已有613家工業企業注冊使用科技信息數據庫,岱銀集團、農大肥業等100余家企業取得顯著效果,形成260項新專利,為企業培養專利應用工程師2100人,直接產生經濟效益20億元。市科協與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聯合建立的《泰安市紡織服裝產業新舊動能轉換行業服務平臺》、與中國化工學會聯合建立的《泰安市化工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協同創新聯合體建設》項目被列為中國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范項目,并獲得100萬元的國家專項資金支持。
四
以制度為保障,提升一批產業發展水平
圍繞系統、精準推進與國家級學會的合作,積極爭取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建立長效機制。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聯合出臺了《泰安市關于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的意見》,建立了由市領導任組長,科協、科技、經信、發改、組織等部門分工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把創新驅動助力工程提升到市委市政府的層面加以推進。與市人才辦、市科協、市財政局等有關部門聯合出臺了《泰安市科技中介平臺評估認定扶持實施細則(試行)》,支持科技中介機構發展。市財政列支專項工作經費,并納入年度預算。二是設立專職機構。重新優化事業單位設置,市委編辦批復設立泰安市學會服務中心,具體做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的實施工作。原市科技咨詢中心重新定位職責,更名為市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全力做好科技創新的服務工作。三是建立聯動機制。市科協領導班子成員分頭對接國家級學會,指導縣市區上下聯動、協調推進。目前,在上級學會支持下,新材料產業增長迅速為我市的一大支柱產業,涌現出泰山玻纖、山東路德等龍頭企業;紡織產業加速提升,山東康平納集團有限公司、岱銀集團等一批紡織企業引領全國行業創新發展,占領了紡織技術制高點;化工產業持續升級,山東華陽集團等一批當地傳統化工企業走上了高端綠色發展之路;醫養產業蓬勃發展,諾萊泰山國際大健康醫養產業基地等相繼建成,泰山四大名藥尤其是黃精利用開發步入高端發展軌道。
“四個一”工作法顯著提升了科協組織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效,有力帶動了科協工作全面提升,有效激發了科協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科協組織從默默無聞的“小角色”變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大主角”,成為助推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先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