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辦“走在前、開新局”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介紹“做好經略海洋大文章,建設新時代海洋強省”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中新社記者: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將發展海洋經濟列為十二項重點工作之一,請問省發展改革委如何發揮職能作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王海林答: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發展海洋經濟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要求,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在服務海洋強國建設中體現山東擔當,不斷推動海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積極發揮職能作用,科學謀劃,系統推進,狠抓落實,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健全完善政策規劃體系。省委、省政府印發新一輪《海洋強省建設行動計劃》《“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等文件,提出了我省海洋經濟發展新思路,明確了下步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為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政策規劃體系。今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三個十大”2022年行動計劃,對包括現代海洋產業在內的重點工作予以安排部署,加快推動海洋產業各項任務目標落地落實。
二是謀劃推動海洋重點項目建設。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聚焦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等新興產業進行布局,著力形成以大項目、好項目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近兩年,省級層面集中推進現代海洋產業重大支撐性項目19個,總投資897.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63.9億元。今年又新確定“國信2號”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等13個引領性重大項目重點推進,總投資218.3億元。
三是大力培育海洋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從2019年至2022年,累計培育省級“雁陣形”現代海洋產業集群9個,領軍企業8個,全面提升了現代海洋集群協作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優勢。連續2年開展現代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企業評選工作,對繳稅貢獻大、帶動能力強的20個龍頭企業累計予以7000萬元資金支持,有力帶動了企業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59處、占全國的39.3%。高起點規劃海上風電,布局了以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為重點的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總規模3500萬千瓦。截至目前,建成投產項目2個,并網發電60萬千瓦,實現了山東海上風電“零突破”。
四是積極培育現代海洋產業人才。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指示要求,我省創新開展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藍色人才專項,采取“領軍人才+產業項目+涉海企業”模式,面向海洋產業領域遴選領軍人才團隊,集中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產品,培育一批涉海骨干企業,實現人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了人才在海洋強省建設中的引領支撐作用。截至目前,已支持領軍人才團隊29個,累計撥付省級資助資金3.48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按照“走在前、開新局”的工作總要求,堅持陸海統籌、向海圖強,深入實施海洋強省建設行動,大力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構建國際先進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貢獻力量!
中宏網記者: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如何圍繞貫徹落實“做好經略海洋大文章,建設新時代海洋強省”的要求,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為新一輪海洋強省建設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郭懷芳答: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今后五年,要緊緊圍繞“走在前、開新局”,著力抓好十二個方面,其中“加快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和“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兩項重要任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省科技廳將全面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緊緊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持續優化海洋創新創業生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爭當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為經略海洋“走在前、開新局”貢獻科技力量。主要舉措有:
一是在打造高能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上走在前。加快推進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共同體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以重大科研任務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主線,探索資源整合、協同攻關的體制機制,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長遠發展,啟動一批重大科研專項,力爭盡快實現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和產學研用融通發展,搶占海洋科技創新制高點,為海洋強省乃至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支撐。
二是在攻堅核心技術賦能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聚焦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和海洋未來產業培育,在深遠海設施漁業、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醫藥、智慧港口、高端海工裝備、海洋碳匯和海洋生態保護等領域,實施一批省級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科技示范項目,推動形成一批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的創新創業共同體,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現代工程技術瓶頸,完善創新鏈條,構建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海洋創新生態體系,賦能海洋高質量發展。
三是在加快建設高水平海洋人才高地上走在前。突出人才引領創新的戰略地位,依托重大項目和重大平臺,引進培育一批戰略科學家、青年科研才俊和高水平工程師,打造梯隊合理、結構完善、富有活力、國際領先的高端海洋科技人才隊伍,全方位推動海洋科技對外交流合作,著力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協同創新網絡,努力建設世界重要海洋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四是在堅持陸海統籌構建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省級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工作指引,規劃布局一批海洋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匯聚海洋創新要素,加強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充分釋放我省海洋科技潛能,轉化為產業優勢,打造海洋戰略新興產業科技集聚區,形成陸海聯動、區域協同的創新發展新格局。
大眾日報記者:
今年出臺的《山東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打響“山東海工”品牌,請問山東省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有哪些突出優勢?下一步圍繞打響“山東海工”品牌,山東省將會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靖士寬答:近年來,我省海洋工程裝備呈現出高端化、多元化、系列化發展態勢:一是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優勢持續提升。打造了“藍鯨1號”“藍鯨2號”“海洋石油119”“深海1號”等一批全球領先的海洋油氣開發裝備。二是新型海洋工程裝備發展迅速。“深藍1號”“國信1號”等深遠海養殖裝備全國領先,“耕海1號”首創一三產業深度融合的新海洋牧場模式,國內首個海上航天發射平臺投入使用。三是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鏈加速完善。主軸、發電機、鑄件、塔筒、法蘭、海纜等產業鏈環節優勢持續提升。四是海洋科考裝備加快發展。蛟龍號、向陽紅01、科學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海裝備投入使用,深海智能浮標、海洋核心傳感器等取得突破。
下一步,我們重點采取以下措施,打響“山東海工”品牌。一是重點瞄準三大領域,打造全國領先優勢。聚焦超大型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極地油氣鉆井平臺等海洋油氣礦產開發裝備,深遠海智能養殖網箱和養殖工船、漂浮式海上風機等新型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核心傳感器、智能水下機器人等海洋信息裝備,用足用好國家和省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險補償政策,在科研專項、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打造高端引領、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山東海工裝備產品體系。二是突出三核引領,形成多點支撐合理布局。充分發揮青島、煙臺、威海三市在總裝建造、產業配套、協同創新等方面的核心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濟南、淄博、東營、濰坊、濟寧、日照等市配套支撐作用,推動區域協同聯動,積極爭取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在深遠海養殖裝備、內河船舶等領域開展試點示范,并在特色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建設工作中給予重點支持,打造山東半島高端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聚集區。三是大力實施“鏈長制”,構建良好產業生態。深入實施“鏈長制”,聯合相關部門和單位形成良好合力,著力提升青島北海造船、中集來福士等“鏈主”企業引領力和競爭力,在產業鏈上下游加快培育一批“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推動“鏈主”企業帶動“專精特新”企業卡位入鏈共同發展。組織省內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與鋼鐵企業建立應對鋼鐵價格波動的風險共擔機制,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性。